阳西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圆圆的网箱在海面上星罗棋布。任宏柏摄
阳西各地晚造水稻全面铺开插秧作业。谢兆威摄
编者按
阳西县代表阳江市出征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近年来,阳西县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又“美”又“好”的高质量发展。“美”在山海兼优,“山、海、泉、林、湖”等资源遍布;“好”在乡村产业兴旺,“阳西味道”飘香海内外。为了集中呈现阳西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总结梳理有益经验,《南方日报·阳西视窗》推出“乡村振兴‘五力’全开”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仲夏时节,阳西乡村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在蔚蓝的海面上,一个个深海网箱孕育着养殖户致富奔康的希望;不远处的田地里,种植户正在忙着播种插秧,昔日的撂荒地被改造为水田,种出的丝苗米味美香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阳西是粤西地区的农业农村大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该县依托“山、海、泉、林、湖”兼优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海产品等优势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阳西县大力发展丝苗米、深海网箱养殖、水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海陆并进”。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形式,阳西凝聚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以“农业强”促进“农村美”“农民富”。●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
牧海
填补休渔期市场缺口
深海网箱海产品很抢手
在沙扒镇青洲岛附近海域,广阔的海面上分布着一个个圆形网箱。每天早上,工人们便在深海网箱上忙起来,众人合力撒网、收网,然后用小网将金鲳鱼转运到船舱中。
5月以来,南海进入伏季休渔期,各类海产品的供应总量也相应减少。为此,阳西县许多沿海镇的养殖户瞄准市场缺口,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在休渔期里,深海网箱养殖的鱼类及时补位,成为海鲜市场上的抢手货。
据阳西县益晖深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一共有45个网箱。这批鱼苗去年投苗,近段时间到了收获季节。这些养殖的鱼除了供应阳西本地,也销往外地市场,满足休渔期市场的需求。
“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就出来工作,两个网箱就能捕到一万多斤的鱼。休渔期比较好卖,收购价是15元左右一斤。有好多人来收购,不愁销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深海网箱养殖的鱼类肉质也很鲜美,深受市场欢迎。由于休渔期海鱼供应总量减少,各地收购商看准时机,来阳西大量收购深海网箱养殖的海产品,销往全国。同时,鱼类加工厂也会大量收购深海网箱养殖的金鲳鱼等海产品。
“我们每天收购的金鲳鱼有2万多斤,一般都是在休渔期,因为工厂没有其他天然的海产品加工。”据阳西某鱼类加工厂负责人介绍,阳西出产的金鲳鱼品质非常好,今年收购价格比去年高了3元左右,产品加工后一般都销往北方省份。
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
科技引领做强渔业种业
近年来,阳西县充分发挥滨海资源优势,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苗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有苗种生产场(点)个、面积1.3万亩,池塘1.27万亩,车间15万平方米,并建成实验室、标本室等科研场所一批,其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
阳西水产种苗主要生产品种包括金鲳、*鳍鲷、黑鲷、平头鲷、珍珠龙趸等20多个。年,该县海水种苗生产总产值5亿多元。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是该县水产养殖业唯一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车间里有近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
“从鱼卵到卖苗,一条珍珠斑的苗培育周期需要70天左右。”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工厂化鱼苗繁育场的培育,珍珠斑一尾最多可以卖到14元。目前,该公司通过室内工厂化培育技术,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也打破了传统渔业“看天吃饭”的瓶颈。
“要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就要根据鱼的种类挑选合适的鱼食饲料,同时要特别重视水质的调控以及鱼苗疾病的预防……”日前,沙扒镇水产养殖大户林李泉在该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举办的一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讲座上,为60多名水产养殖大户分享了自己的鱼苗养殖经验。
作为海水鱼苗繁育领域的“土专家”,林李泉也是阳西县第二批县管拔尖人才。他创建的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级星创天地”。
近年来,阳西企业积极和高校、科研院所对接,通过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等机构,联合进行科技研发、优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水产技术人才培养等项目,使海水种苗产业有了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
耕田
盘活撂荒盐碱沙地
让西瓜、五彩薯“安新家”
为了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阳西县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该县年十项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各镇灌溉需求,彻底解决撂荒耕地问题。有了供水保障,阳西撂荒地正在加快变成良田。
在溪头镇下村,西瓜在一片撂荒盐碱沙地里试种成功。这片盐碱沙地曾经因为不保水、不保肥,被撂荒了20多年。如今,下村试种的西瓜有亩,5月初收获上市后,亩产为斤左右,皮薄、味甜、口感好,质量和亩产都达到了预期。
“普通农户基本上种不了农作物,加上这里沿海雾气较大,很难进行瓜果种植。”阳西县农裕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作为第一个在当地试种西瓜的企业,通过筛选品种、科学管理,将沙地的优点实现最大化,现在种植出来的西瓜皮薄、糖度高,而且脆甜无渣。
在溪头镇的撂荒盐碱沙地上,五彩薯是供不应求的特色农产品。为了连片高效盘活撂荒地,该镇大力鼓励农业大户种植五彩薯,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农户”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更多的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我们主要种植的品种是二代花叶紫罗兰,亩产在斤左右,单价是每斤3元左右,价格算是比较高了。”溪头镇农裕丰生态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介绍说,村里的撂荒沙地通过土地流转后,被种上了五彩薯,在沙地种植出来的五彩薯口感香甜软糯,产量也较高。
瓜果飘香产业旺
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
走进阳西县上洋镇,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矗立在双鱼城村口的古战船模型气场强大,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抗倭往事;村内古驿道绵延悠长,串联起这座海防古村落的发展历程……
上洋镇地处南海之滨,不仅有着厚重的人文资源,而且是瓜果飘香的美食聚集地。这里不仅有西瓜、荔枝、圣女果等时令水果,还盛产石斑鱼等特色海产,更有远近闻名的上洋鱼玛等市井美食,每年都吸引着各地“吃货”闻香而至。
作为阳西县“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终点,该镇将历史文化和农业渔业等资源禀赋串珠成链,打造出一条广东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上洋镇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西瓜专业镇,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园1个、县级农业产业园4个,“海皮西瓜”品牌商标进入全国名特优产品名录。今年五一期间,一座占地面积近平方米的西瓜驿站开门迎客,成为新晋乡村旅游网红景点。
西瓜驿站有29个销售档口,游客不仅可以购买西瓜、荔枝、圣女果、海产品等“上洋味道”,还能在西瓜栈道、品瓜凉亭、演艺舞台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休闲小憩,随后可前往附近的双鱼城村游玩,感受海防古村的新貌。
今年6月,“阳西十景”评选活动揭晓。其中,双鱼古城入选“阳西十景”,也是唯一入选的古村落。双鱼城村长度近7公里的海防古驿道经过修缮后,烽火台、驿站等设施得到了修复,这座海防古村也迎来了许多大型活动。
日前,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跑进”了双鱼城村。本次赛事以双鱼城村为场地,选手们沿着古驿道展开激烈较量。活动现场还举办了“梦寻海防情,最忆双鱼城”文化之旅活动,精彩的古筝表演、山歌表演、舞蹈表演接连上演,通过“体育搭台,文旅唱戏”进一步营造出乡村旅游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双鱼城村先后荣膺“广东农房风貌提升名村”“阳江市文明村”,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在完成停车场、旅游厕所、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后,该村下一步将致力于打造乡村民宿,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一线走访
科技助力晚造水稻插秧全面铺开
日前,阳西县晚稻生产进入插秧期。记者了解到,连日来,阳西各地农户抢抓有利时,17.79万亩晚造水稻全面铺开插秧作业。
在儒洞镇边海村的稻田里,农户们正开着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一盘盘培育好的秧苗被有序地排列在插秧机上。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响起,机械“插手”自动运作,一株株水稻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到水田里。插秧机往返来回几次后,嫩绿的秧苗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新装,稻田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全部用育秧生产线育秧,插秧从8月5日开始,大约种植了亩。天气好的话,一天可以完成插秧30亩左右,种植的丝苗米在11月15日左右收获。”儒洞镇边海村水稻种植大户易志强告诉记者,插完秧后还要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才能确保丰产丰收。
近年来,阳西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通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和撂荒地复耕复种,阳西县晚造水稻计划种植面积17.79万亩,预计在8月中旬全面完成种植任务。
为了解决稻谷收割后的晾晒难题,阳西县近年来充分利用农机补贴*策、农业项目资金,优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民等,在购置和使用烘干机方面给予*策性支持,建设起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据了解,阳西县现有水稻烘干机14台,日烘干能力超过吨。阳西县农业农村局下一步将做好布局规划,在全县各镇争取建起水稻烘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