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同兴村务农劳动力体现出这种趋势
TUhjnbcbe - 2024/10/25 16:57:00

本文转自:陕西网

从头年冬天育苗,到次年初夏大棚西瓜丰收,同兴村的村民忙了一个瓜季。5月底,地里的活已近尾声,正赶上下了几天雨,他们终于能闲下来,盘算一年的回报。

同兴村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街道,因同兴西瓜出名,全村90%的经济收入来自瓜菜大棚。

按照往年市场行情计算,普通品种一亩地一茬纯收入接近元,新品种价格更高,西瓜罢园后再种上圣女果、苦瓜,还有增收。

村里人均一亩多地,一个四口之家的土地,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比普通的关中农村要高出一截。全村共有户、人,其中常住人口人,这意味着围绕土地生活的村民超过一半。

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下,同兴村务农的劳动力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不低的收入是务农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的支撑和家庭的呼唤,都不可忽视。

分拣圣女果

农民的“黄金十年”

54岁的唐小强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晨7点前把孙子送上幼儿园校车,夫妻俩再去大棚侍弄西瓜,直到下午5点40分结束劳作,准时到村口等着放学的校车,接上孙子回家。

相比之下,同龄人李菜花的担子更重一些,五六年前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务起了大棚西瓜。此时,在苏州工作的儿子将两个孩子送回老家,拜托母亲照顾。

既要管孙子,还得做农活,李菜花经常忙得脚不沾地,虽然不得闲,但她硬是撑起了家里这一大摊子事。她认为种地是农民的本职,带孩子是帮子女分担的义务,所以就算再难,也得咬牙坚持。

在同兴村,绝大部分家庭分工与唐小强家、李菜花家一样,50多岁的人们成为在家干活的主力。50岁至60岁的这十年,通常被视为务农的“黄金十年”。

个中原因有迹可循,打工各行业有年龄限制,外出谋生出路收窄,但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他们体力和精力仍有富余,只好将眼光投向了土地。

50岁的李新年会瓦工手艺,去建筑工地干活仍是一把好手,但是同岁的妻子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细细算过一笔账,自己一个人在城里打工,花销并不比夫妻俩少,一年到头还攒不下钱,索性回家种大棚西瓜去。

20年前,同兴村引进了大棚西瓜,按照人均一亩地计算,一个四口之家的土地全部种植西瓜,行情不错的情况下,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基本与夫妻俩外出打工的收入持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原因让他们无法闲下来:子女普遍到了适婚年龄,或需要不菲的资金来操办结婚事宜,或借钱操办后得攒钱还债。

按照关中地区的习俗,结婚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手头宽裕的,会给子女买房、盖房,紧巴点的至少也要把家里装修一番。从给彩礼到置办婚礼每个环节,都是以万为单位的钱投进去。

去年,李新年给27岁的儿子办婚礼,虽说礼金、酒席档次在同村只算一般,但李家保守估计,前后花费不下20万元。欢喜的背后意味着,夫妻俩不仅用完手头全部的积蓄,还欠了债。

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大棚里继续打拼还债。

妻子务农,丈夫打工

初夏早晨五六点,趁着凉快,34岁的李迪先去大棚把最后一茬早熟西瓜收回来,上午10点热气上来后,她再赶回家中,摇身一变成为果蔬中间商,收购村民的黄瓜、圣女果。

这是她嫁到同兴村后,正式掌管家中“土地大权”的第九年。刚结婚那几年,她和丈夫在福建电子厂打工,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夫妻俩回到村上。

回村后,李迪又喜又愁。喜的是能陪儿子一起成长,但她也犯愁,家中只有一个大棚,就算种上最新品种的西瓜,也不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思量再三,夫妻俩做了分工,丈夫去秦镇干水电工,把工资攒下,李迪留在家中种地,收入供日常开销。

男性外出打工,女性留守家中。在同兴村五六十对30多岁年龄段的夫妻中,与李迪家情况类似的占比接近八成。

这样的家庭分工有许多现实需求:孩子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有限,辅导孙子学习吃力,亟需父母回归;但种地的收入达不到年轻夫妻们的预期,所以只能有一人留下,体力稍弱的女性自然成为最佳人选。

33岁的董小飞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儿子,丈夫李哲去鄠邑区当厨师。六年前俩人结婚的时候,没赶上村里分土地,可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董小飞哪能闲得住,她承包下三亩地,种起了大棚西瓜。

农活繁重,一个人忙不过来,而眼下雇人干活很难如意。工费逐年上涨,从每天三四十元涨到了元,就算出得起钱,也找不来年轻人,能雇的多数是上了年龄的人。

70多岁的农民,给地里锄草、施肥还能凑合,但同兴村主要产业是大棚西瓜,棚里的温度高、不透气,高强度劳作会让他们吃不消。

前几年,村里就曾发生过老人在大棚里晕倒的事情。于是,瓜农为了减少用人风险,宁愿自家多下点苦。

丈夫无法顾及家里的时候,年龄不足60岁的公婆成为她的最佳帮手。农忙时候,董小飞天不亮就得去地里,公公忙完自家农活,赶紧帮她侍弄西瓜。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三岁,婆婆当仁不让接过手照顾,并给一家人做好饭。这样一来,董小飞的担子就能轻松不少。

由此看来,这群30多岁的女性能够撑起一片天,离不开“年轻”公婆的助力。很显然,所谓的“年轻”,通常是70岁以下、体力尚可的人群。

瓜农运送准备出售的大棚西瓜

务农也需“敢闯”

53岁的李亚洲脑子活,邻居们还在种传统“甜王”的时候,他就试种了新品种“小黄人”“瓜之韵”,从论堆卖瓜转向按个卖的礼品瓜。

价格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甜王”每斤均价1.5元,礼品瓜高达九元一斤。价格高也意味着风险大,保险起见,李亚洲只种了一个大棚的新品种。

比他年轻几岁的梁向阳胆子大了许多。四年前,梁向阳在玉蝉街道承包了35亩地,放弃种了近20年的西瓜,改为种植章姬草莓。

他连借钱带贷款投入了60多万元,虽然内心十分担忧,“要是赔本了,一辈子再难翻身。”但孤注一掷后迎来了丰收年,第一年就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最近几年,在同兴村务农的30岁到50岁的中年人不足两成,其中靠土地赚来丰厚收入的人们身上有个明显特点:思路开阔、敢闯敢干。

这与年龄特性相关,他们正值壮年,善于学习最新的农业知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鄠邑区要举办职业农民培训班的消息一传出,村里人还没摸清职业农民到底是啥时,40岁出头的王康永便报名参加。他分析,“光听名字就是对农民的大好事,一定要去!”

通过学习,除了拿到“高级职业农民”的称号外,王康永的产业发展轨迹也因此改变。年的培训班上,一位长安区的致富能手发言,自己凭借种植11亩草莓,一年赚了30多万元,这段话点燃了王康永对草莓的兴趣。

刚好有一波浙江人在周边村子搞起了大棚草莓,王康永实地考察后发现收益的确不错,便和朋友合伙租了亩地,全部种上草莓。当年,他净赚45万元,是之前种植六年西瓜的纯收入。

时代在发展,农村在变化。壮年农民不拘泥于传统地头批发的售卖方式,而是善于借助科技,用抖音、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兴村务农劳动力体现出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