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去哪吃
“邻里间的关系空前高涨,
大概是这次疫情唯一带来的好处吧。”
挺意外的,
一场疫情,把我们带回了小辰光的弄堂生活。
家里没盐、没酱油了问隔壁借点;
多烧了菜饭,分对门一些;
楼上有独居的阿婆,左邻右舍都多帮衬着……
这样邻里互助的温情,最近时刻都在发生。
每每道谢,邻居阿姨爷叔总笑眯眯地摆摆手:
“哎呀小事体,远亲不如近邻嘛!”
▲疫情前的上海弄堂生活
今天这篇推送,
我们搜集了许多这样温暖的“小事体”分享给你。
暂且从网上那些坏消息里抽身吧,
多看看身边真实而柔软的人。
也许是当下,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
年轻一辈的上海人,对邻里关系几乎没很深的体会。
高楼大厦间,与邻居的交情止于楼道里侧身而过,道一声“谢谢”或是“上班去啊”的客套话。
而这场疫情,却无意间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从互不打扰的对门,到一起团购,互相帮助的战友。
封控十几天,忽然懂了爸妈口中的“远亲不如近邻”。
01
#长宁一小区为居民建立物资银行#
图
上海长宁长宁一小区的志愿者,通过共享文档的方式,
为居民们在线上建立了一座“物资银行”,
清单上列出了居民可以提供,或当下所需的物品。
图
上海长宁每晚8点半,志愿者根据搜集到的交换信息进行派送,
不会使用文档的老人,志愿者也会代为发布。
居民纷纷拿出物资以物换物,
而表格上更多的人,仅仅填满了“我能提供”
“我需要”处,却是一片空白。
图
上海长宁这份邻里温情,在疫情中温暖了大家。
02
#上海一小区居民自发建了爱心杂货铺#
有位朋友的小区里,在电梯里也出现了流动爱心站。
大家会自发地把富余的东西拿出来,以物换物。
“我已经免费得到过*瓜,牛油果,橙子,圣女果,
把家里的韭菜,红茶,牙膏分享给了邻居。”
几天时间,这里俨然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杂货铺。
03
#因为疫情,和邻居叔叔阿姨熟了起来#
你的荔枝呀,和男友在现在的家住了6年,与邻居只算得上点头之交。
封控期间,男朋友抢到了一整箱鲜奶,因为保质期过短喝不完,决定分送给邻居。
邻居叔叔阿姨坚持付钱,他们也执意不肯。几天后,他们收到了阿姨送来的,用料超实诚的八宝饭。
小红书你的荔枝呀
这次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悄悄改变了。
顺手帮忙带个东西,匀几包纸巾,成了家常便饭。
小红书你的荔枝呀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和独居的长辈老人
此时成为了互相关照的“父母子女”。
希望自己无法看顾到的亲人,也能得到帮助。
04
#年,居然在上海吃到了百家面#
木有枝,用邻居A的鸡蛋和硬通货泡面
邻居B的绿叶菜+邻居C的虾仁+街道发的西红柿
下了一碗百家豪华泡面。
小红书木有枝
像极了小时候在老弄堂里,
张家盛碗菜饭王家夹块红烧肉,吃百家饭的日子
叽叽喳喳,热热闹闹。
05
#搬来7年,第一次有了业主群#
再来说说我们一位同事,住了7年的家,
第一次找到了组织,业主群。
可能过去7年从未说过一句话,
建群后大家立刻本能地报团取暖,互相帮助。
“16楼的阿姨因为我帮他们买包子点心什么的,还要给我介绍男朋友呢。”
“对了对了,隔壁的老外大家帮他团到了番茄,他回赠了橙子,入乡随俗以物换物。”
这样的氛围,
让平时的小区真正有了社区的意义。
以往淡淡的邻里关系,用近几年兴起来的词来说,叫有边界感。就像我们父母这辈常挂在嘴边的:
“尽量覅麻烦人家,覅贪小便宜,覅欠人人情。收了礼要有来有往,交情才长久。”
疫情下的邻里关系空前高涨,但依旧保持着上海人的“边界感”
06
#送给邻居奶奶的蔬菜包,被烧好还了回来#
一位才搬来上海1个月的女孩Fayeeee,因为街道发放的物资太多,一个人吃不完就送给了邻居。
小红书Fayeeee
想不到第二天,邻居奶奶就烧好了可口的饭菜,送了回来。
“以前总觉得上海菜太甜,但这次觉得,甜得刚刚好。”
而这样的投喂,每天还在更新。
小红书Fayeeee
不能白占人便宜,拿了菜就用另一种形式还回来。
这不是斤斤计较,是有温度的双向奔赴。
07
#怕猫的上海阿姨,送来菜饭后吓逃走了#
在上海隔离的女孩Jainu,楼下住了位怕猫的上海阿姨。
隔离第一天,阿姨从门缝里塞进了一张纸条,
打开门,猫猫一起跟到门口,阿姨吓得立刻跑下楼了。
小红书Jainu
“因为养猫阿姨对我一直挺有意见的,
即便这样还在这时候送菜饭给我吃。”
小红书Jainu
小姑娘,别介意,
上海阿姨,嘴巴有时候蛮凶的,
心肠嘛,最软了。
08
#结束志愿者工作后,收到了居民的银耳羹#
还有我们一位同事,最近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有位邻居阿姨看到志愿者冒着暴雨,
深夜还在运送物资,提出也想为大家做些什么。
想到志愿者不过和自己孩子一般大,
又要帮助防疫又要居家办公,可能忙到饭也没空烧,
便主动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