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业观察家
本文由专栏作者王旭东撰写,王旭东年8月加入创业期的每日优鲜。入职Title是技术总监,负责整个供应链技术体系的建设。在此之前,年加入京东当时的大物流研发部。负责过拣货路径优化项目和亚洲一号仓储项目,其中拣货路径优化算法历时一年的研发,提升了30%仓库内拣货效率,每年节省上亿的物流费用,并申请国家专利。亚洲一号项目参与早期的物流出库规划,其中多种建议被采纳并实施。
(本文观点不代表《商业观察家》)
■撰文
王旭东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农户和消费者措手不及。期间,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因城市端的消费者抢不到菜,而早上定闹钟;农民卖不出去农产品,*府也想办法帮农民卖货,甚至县长带货都成常态。
近期,带货明星薇娅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上,帮助西双版纳的果农销售滞销红心芒果,真不愧是带货女王,基本是秒没。但是随之而来的消费者差评如潮。后来薇娅解释是农产品标准化和物流的问题。这种解释,显然消费者是不买账的。
一
流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中国农产品的流通现状说起。
薇娅的“翻车”主要受六块内容制约。
1、土地制约。
中国的农业虽然发展了五千年,但到当下依旧“小散乱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年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在当时环境下,这大大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是也造就了中国农业的特色,规模小而且分散,就是小农经济。这点和美国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小农经济,在现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不够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技术落后,务农人员老龄化,年轻人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种地,农民只管种植但缺少市场化意识。
2、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
随着近几年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大家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吃的好”,从原先主要吃粮食作物到现在吃农特产品,例如水果蔬菜需求量增加,减少主食的摄入。
消费级的农产品,狭义的分两类:一种是粮食作物,米面粮油谷物等;一种是特色农产品,水果蔬菜水产畜禽等。目前粮食作物,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平原地区,基本已经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收割。近年来是连年丰收,加上国家*策好有补贴,农民根本不愁种也不愁卖。相反特色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3、农产品品牌程度不高。
水果蔬菜这类农产品,存在品牌认知度很低的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山东大樱桃,洛川苹果,库尔勒香梨,海南圣女果等,这些农产品品牌成名早,有行业口碑,基本不愁卖。但是大量的农产品没有品牌,这些地域的农产品是滞销的主力*。
4、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
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下,农产品要先经过产地批发市场形成聚集,中间经中转地批发市场/运输商运输,然后到达销地批发市场,最终再通过超市、餐饮企业、电商企业等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运输条件落后,导致损耗严重,高昂的流通成本。
5、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
这些年农村滥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重金属超标,这种危害是影响深远的,可能很多年土壤都恢复不了,人食用农产品后对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情况很多。举例来说,超市有严格的“三品一标”的高门槛标准,导致很多农产品进不了超市。这些农产品很大一部分通过农贸市场、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平台卖出去。所以,请问现在爱心助农的带货明星们,有几个懂农业?有几个有意识检查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了?
6、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
现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标准,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制水平,中国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内销。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农产品总体是生产过剩的。中国农产品滞销问题,很长时间内可能是常态。
二
路径
以上所列问题,本质是中国农业整条产业链的问题,粗放的发展水平是造成薇娅带货翻车的重要原因,它不足以支撑零售商规模化、形成稳定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由此,中国农业是需要做整体升级提升的。考虑到中国农业的特殊性及所面对的局限,笔者认为相对可行的提升路径有6个领域。
1、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系统。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农产品的信息化严重滞后,农业农村数据存在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更有些统计数据拿人工预估产量。现有的数据分散各个部委和企业,没有有效的整理和发掘起来。
但数据对于分散的中国农业市场又非常重要,能帮助中国农业从现有的落后的粗放经营方式实现整体升级。
国家农业大数据系统,其中核心系统包含:
1)种植大数据系统。这些年很多地方果树老龄化严重,品种单一,种出来的水果本身口感不好,所以营销再好,价格也卖不上去,另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提高。如果不从种子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产品还是滞销,原因是现有农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农产品流通大数据系统。解决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打通,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流通效率,让农民不再跟风盲目的种植。
3)市场信息大数据系统。整合销地端的农贸农批市场,生鲜电商,超市等产品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真正市场化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以销代产,精准扶贫。
4)气象灾害大数据系统。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有精准的预警体系,可以减灾增产。
5)土壤大数据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法,把现有的耕地进行详细的摸排,提升耕地面源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水平。
2、农产品产地标准化。
这块是当下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做的事情。整体来看,需要建立健全一批有代表性产地的产地标准化工厂,用于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品类,进行分级分选包装等。很多没去过农村的人可能认为,一颗果树上面结满了我需要的标准化的果实。其实不然,符合标准的果实,过半数就不错了。产地标准化一部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不再需要中间商进行分级分拣包装,减少流通环节损耗。我认为产地标准化应该当地*府牵头,由当地的龙头企业执行,这种模式比较好。这种模式既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还能做好当地的民生。
3、农产品品牌化。
中国地大物博,农产品资源很丰富,如果按照“一县一品”,也得有个品牌。但对于消费者来讲,如果有个品牌,那么,这些单一品类品牌,消费者是很难记住的。
因此,根据当地片区的农产品情况,利用已有的品牌资源,拉动周边县域的种植,从而形成农产品“产业集群”。这样的区域品牌,是非常值得做的。
4、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保质期短,如果收获后不卖的话,时间长后肯定会烂掉,一分钱不值。初级农产品出售的价格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所以,是需要推进农产品产业体系升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既能带动当地小农户就业,也间接带动亿级农户的增收。我认为应由当地*府牵头,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小农户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
比如,在制定农产品标准的前提下,以农产品入股,深加工后收益分成机制,这种模式即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增加当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增加当地的就业,还能实现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脱贫攻坚,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富裕起来。
5、农业生产基地。
通过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养殖,降低生产成本,发展订单农业。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大城市周边的村镇。通过超市,生鲜电商等零售商的销量预测,进行产地直供,运输成本低,降低城市端的水果蔬菜价格。
6、药残留溯源。
6月5日,北京百年老字号百花蜂业所生产的枣花蜂蜜,存在农兽药残留超标。
一瓶蜂蜜为何有兽药残留?
这得从源头说起,农药厂把农药出售给农户,农户打药给自家的种植物,植物开花,蜜蜂采蜜,蜂农割蜜,卖给百花蜂业。这就是完整的流程,看上去谁都没错。所以,农药流通需要*策管控,农民使用要按照说明进行操作,或者农药统一喷洒。单一控制一个地块,是控制不住农药残留的。那些号称%批次监测的企业,实际并不能完全避免农药残留问题。
三
商业化探路
以上,谈到的是农业提升的路径。
这些路径有没有商业化可能呢?笔者认为,农业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产地供应链部分,是有毛利来支撑升级提升的。
举三个例子。
1、产地标准化。
产地的地头价和实际零售价,当下至少有一倍以上的价格差。这里的利润完全能覆盖农业升级提升所需投入。
因此,做产地标准化是大有可为的。
但由于分散的市场格局,实际做下来也并不轻松。比如,曾经的都乐香蕉是标准化的代名词,都乐香蕉成为代名词,就是因为其他人做成功的很少。原因就是在产地标准化,在合适的环境下采摘新鲜的果实,进行检测分级分拣包装。能让所有果品都是一个口感这件事情挺难的。
2、农产品品牌化。年,因褚橙品牌的引爆全互联网。胡海卿巧妙的利用褚老进行产品内涵的明确化,定义为“励志橙”。这哪里是吃橙,这分明就是品味人生。互联网这种跨界融合,使得一颗橙子,从每斤4元飙升至16.8元。如今还拥有50亿的品牌估值,对于本来生活则是完成了完美的逆袭。中国不缺好的农产品,是缺少好的品牌故事。
3、农业生产基地。美团和盒马都在城市周边,建立自己农业生产基地。例如在上海近郊航头镇,北京近郊的张家口坝上。通过种植环节的施药施肥把控,水果蔬菜的质量明显提升。依托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合作社从田间到上市全过程的完整数据,建立完整的蔬菜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四
市场格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吃”越来越重视。对于产地农业,大家都是刚刚开始,随着城市端的生鲜电商和商超从原先价格厮杀进入后半场,他们也走到了田间地头。
真正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懂农业的都在地里,懂互联网的坐在办公室里。当下做农业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互联网、物流、媒体等领域跨界来的。其实对农业不是很懂,很多人裤管上都没沾过泥土,想着把用户体验和供应链体系做好就够了。这些年这些公司走了很多弯路,但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理性了。
过去常说:互联网模式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句话在农业领域不成立。农业涉及的范围广,环节多,学科多,根本不是只通过互联网工具,解决一两个点在短时间内就能突破的。互联网单点突破,在农业领域只会造成虚假的繁荣。
但互联网、信息化也是必须要做的,因为互联网毕竟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具。
那么,当下互联网导入农业有哪些方式,现状、瓶颈在那?
主要是以下三个领域。
1.B2B生鲜电商。
打着去掉农业的中间环节,颠覆传统批发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有些B2B生鲜电商公司,号称一天几千万流水,姑且相信全部交易都是真实的,但如果放到整个万亿的农业板块,简直是九牛之一毛,可能还不如一个大批发商一天交易额多。先进的生产力一定能代替落后的生产力,这是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只能是一地鸡毛。年的B2B明星一亩田刷单就是个例子。
2.B2C生鲜电商。
这些生鲜电商基本没有盈利的,融资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于用户补贴、冷链物流建设、营销推广。这种企业融资虽然高,但是花在产地上的公司很少。很多采购都是去产地,找个地方拉个横幅,排个照片就完事。所谓的产地直采,就是采购找当地的代办和合作社,进行合作。采购中间的采购成本水分很大,可能第一批货好,慢慢的质量就下来了。毕竟采购人员在企业是打工的,想办法赚钱也是无可厚非。基本在产地很少有涉及种植环节的公司。
3.新零售企业。
搞得最好的就是盒马,在各地成立盒马村,准备搞0个农业生产基地。盒马村的模式不能大规模的复制。单不说技术投入高和土地流转问题,中国有多万的自然村,0个盒马村占比连0.1%不到。这种盒马村模式并不能根本解决中国农产品滞销问题,更多的是解决企业内部商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