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网总网首页大头条如铁雄关从头越贵州毕 [复制链接]

1#

9月11日,人民网在总网首页大头条刊发《如铁雄关从头越——毕节脱贫,从“五子登科”到“新五子再登科”》,全文如下:

9月11日,人民网首页头条截图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写于年的《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就在这里,毛泽东指挥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毕节,堪称贵州脱贫攻坚的“娄山关”。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乌江源头乌蒙山区,既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地区,又是我国典型的岩溶山区。全地区8个县,.86万人口,至今仍有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是贵州省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这是年6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的文章内容。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就在年,毕节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5万人,占全省的23.4%。
  年,我国岩溶地区的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试验区在毕节地区建立。当地根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总结多年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教训,制定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铺毯子,大田种谷子,山下抓票子”的“五子登科”治理生态环境方案,摸索出了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的新路子。
  进入新时代,毕节因地制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交通先行”“生态夯基”“产业兴民”“科教扶智”“民生聚力”的新“五子”,坚决攻下脱贫攻坚的“娄山关”,努力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再“登科”。
  交通先行:寻找脱贫攻坚的“锁钥”
  “纳威赫,去不得!”
  为什么去不得?当地人坦言,因为纳雍、威宁、赫章三个县之前是有名的穷困,而且道路不通,只能靠山吃山。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一首民谣,道尽毕节人曾经的无奈和辛酸。地处乌蒙山区腹地,毕节“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壁立千仞的高山“锁”住了前进的脚步,许多地方仍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毕节,也因为“穷”出了名。
  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困局如何破?先修路!
  几经摸索,毕节将交通先行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打隧道、架桥梁、通高铁,高速路穿过层层大山,缩短了县与县之间的距离;天堑变通途,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山乡面貌因路发生巨变。
  回望史诗般的开路历程,毕节人说——
  只有亲身驶过蜿蜒的贵毕公路,才能读懂这条“节衣缩食”也要修通的“志气路”。
  只有亲身经过通村到户的“组组通”,才能读懂工地上日夜兼程赶工期的灯火。
  只有亲身到过悬崖峭壁上的“挂壁公路”,才能读懂村民“一锤一凿”里的执著。

贵州赫章石板河村的挂壁公路。人民网王*淇摄沿着“挂壁公路”来到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石板河村,流动商贩搭载着新鲜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走村串户地播放着大喇叭叫卖,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各类生活物资。
  “以前从村里走到镇上,只能翻越大山、趟过深沟,走羊肠小道,需要5个多小时,运输物品全靠‘人背马驮’,日子过得难。”村民*起发回忆道。
  石板河村村委会主任唐仁文道出了“心酸事”:年村里老人过八十大寿,家属外出买菜时,马匹失足跌入悬崖让宴会冷清散场;村里的一名孕妇难产,将她捆在滑竿上翻山越岭6个小时,才到达乡镇卫生院,总算捡回了一条命;孩子去读书,中午只能自带土豆充饥,上学路上荆棘丛生、危险遍布……
  时间久了,村民对路的渴望,变得愈加迫切。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村民们毅然决定凿出一条“出山路”。县里挤出财*资金,“每年挤出一点,就支持一点”。年夏天,历经多天,石板河村的“挂壁公路”修成,一条长余米的出山路,将村子到镇上的“距离”由5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随着“挂壁公路”的通车,石板河村村民的生活打开新天地。昔日与世隔绝的小乡村,也因“挂壁公路”而名声大噪。
  “以往村民去远一点的地方,通常都是‘早上出去天不亮,晚上回家月亮上’,没有路的日子真是太苦了;现在是‘村村通’‘组组通’,家家户户都有‘连心路’。”赫章县交通运输局副主任熊健说,赫章交通已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
  赫章交通的变化,只是毕节市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
  年12月,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结束了“零高速”的历史。

毕节市织金、绮陌实现高速互通。毕节市交通运输局供图年6月,飞雄机场建成通航,搭建起毕节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的“空中走廊”。
  年12月,成贵高铁建成通车,毕节迈入高铁时代,形成了大进大出的“铁公机”立体交通格局。
  “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上学时,回到县里已经没有了公交车,就和同伴打着手电筒一路走回去,整整一夜才到家。现在,开车几小时就可以回趟赫章。”在贵阳工作的王勤感慨说。
  风驰电掣的高铁从贵阳北站驶出,从鸭池河特大桥驶过,四方来客走进毕节。沿着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毕”货走出了大山。
  从交通闭塞到外通内联,纵横交错的道路犹如血管一样,打通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缩短时空距离,补齐发展短板,助推毕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生态夯基:两条“底线”都要守住

赫章县海雀村新貌。人民网涂敏摄站在赫章县海雀村观景台远眺,满眼是一望无际的绿色。30多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海雀村“种下青山得金山”的生动实践。
  年,一份内参惊动了中南海。
  “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海雀村“苦甲天下”的现状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
  “!!!”时任中央*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批示要求:“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民开荒种地,粮地遍布山上山下,但依旧食不果腹。究其原因,过度开垦,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5%,生态环境恶劣成了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毕节山高坡陡,相当多的耕地土层只有30厘米左右,且被嶙峋乱石分割得零零碎碎。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2.69%,年水土流失量达.3万吨——相当于年流失30多万亩耕地的活土层。

过去,海雀村村民住在低矮破旧“杈杈房”里,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人民网宋子节摄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了一场向贫困宣战的伟大试验。
  时任海雀村的村支书文朝荣,面对光秃秃的荒山,饱受风沙肆虐,毅然决定:“种树!”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老百姓们饿着肚子上山种树,想不明白这个理儿。老支书却想得长远,找苗木、挖树坑,做通思想工作,带领村民上山种树,饿了吃点洋芋,困了睡在山上。
  三十多年如一日,海雀村干部群众一心种树,山坡上栽上了华山松、马尾松,海雀村退耕还林,林地面积达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21%,既护住了这片林,也护出了“绿色银行”。
  如今,海雀村探索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探寻适合本地的产业。服饰加工厂、特色农作物种植等发展方兴未艾,亩苹果基地、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亩中药材、20万羽蛋鸡养殖场逐渐成型;每年松果成熟时,村民还可以依靠松果采摘,额外增加0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的海雀,坡上种苹果,树下种药材,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靠山吃山,吃出成果,老百姓算是真正感受到了。”海雀村*支部书记文正友说,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海雀人将绿水青山变成了战胜贫困的“金山银山”,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33元增加到了年初的元。
  眺望着这片林海,文正友还有更多打算,乡村人居环境要整治,村民的素质还需要再提高,生态旅游要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路上,海雀村不能掉队。”
  海雀村华丽转身,“试验”转化为“经验”。
  青山变金山,不仅在于实践本身,更在于人的思维转变上。
  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发展起林下经济,从年8月开始,引进威宁林夏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赤松茸,种植面积余亩。
  “过去,沙子坡是一片荒坡,周边村子常常遭到风沙侵袭;通过30多年的人工造林,才有今天这片‘林海’,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发展合适的产业,让群众能够通过务工收入实现增收。”

威宁自治县沙子坡林场因地制宜发展的赤松茸喜获丰收。人民网李瑞桥摄威宁林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兵说,从5月开始采收赤松茸,合作社已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务工增加收入,其中有30多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巧做“林文章”,念好“山字经”,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五子登科”走来的毕节,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用经济建设促生态保护,扭转了“生态恶化、人民贫困”的被动局面。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融合,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福利。”贵州省*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指出,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厘清理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力以赴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大力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一个“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大地常绿”的毕节,未来可期。
  产业兴民:一场“革命”写就传奇

大方县*泥塘镇甘棠村村民采收皱椒。人民网涂敏摄骄阳似火,大方*泥塘镇的辣椒迎来成熟季。
  群山苍翠,甘棠村的村民们正在忙碌地采收,火红的辣椒装满竹筐。“原来种苞米,一亩地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的‘皱椒’,可有名气哩,老干妈、郫县豆瓣酱都从我们这收货。”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地脱贫的一道“必答题”。
  “土壤含碱度高,日照充足,这里种出的辣椒,色泽红亮,香而不辣,符合大众化口味,因此将辣椒定为发展的主导产业。”*泥塘镇*委书记刘平介绍说。
  大方皱椒,有着“椒中之骄”的美名。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只是房前屋后栽种,供日常食用。变“为吃而种”的小农经济为“为卖而产”的市场经济,大方县下了不少功夫,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辣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思路一变天地宽。产业兴旺成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年,大方县脱贫出列。

纳雍县百兴镇泥奢期村藤椒基地,村民正在采摘藤椒。人民网申亚欣摄海拔米,纳雍县百兴镇泥奢期村坐落在群山深处。
  车行至此,空气中一股浓烈的麻香味迎面扑来。一株株藤椒迎风摇曳,一串串绿色的果实,成为生活的新希望。
  峰峦迭起,沟壑纵横。如何发展农业产业?村民蒋弟贤带着技术和销售渠道回到家乡,“藤椒种植第二年就能开始挂果,我有信心!”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泥奢期村村支部书记曾加林告诉记者,“村里流转土地亩,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按斤数算工钱,最多的一天能挣块。”60多岁的娄高飞手拿着剪刀把藤椒从枝条上整穗采摘下来。
  家门口有了产业,在厦门做流水线工人的蒋玫也回到了村里。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种下一片辣椒田,植上满山藤椒树,毕节人骨子里也有股“麻辣”的性格:“不怕苦,不认输”。
  “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势到了毕节更显陡峭。毕节人“不怕苦”,一代又一代接力,硬是在刀削般的绝壁上凿出一道“天渠”。毕节人“不认输”,每一寸土地都格外珍惜,“巴掌大的地方也要种上苞谷”。但却曾陷入“地越种越贫,人越过越穷”的怪圈。
  厚植生态底色,乘着全省“来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的东风。毕节人开始重新打量起身边的“绿色银行”,不禁感慨“身在山中不懂山”。

大方县恒大幸福二村及配套蔬菜产业基地。张俊松摄毕节“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自然气候,让这里物种格外丰富。辣椒地里套种猕猴桃,藤椒地里套种南瓜,茶叶、苹果、刺梨长势喜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断书写传奇,一个多彩的毕节跃然而起。
  ——38:62,这是毕节现在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
  早餐洋芋,午餐土豆,晚餐马铃薯,同一样东西三个叫法,却被威宁的老百姓戏称为“三件宝”,说的是当地产业结构单一。
  现在的威宁蔬果飘香,正成为云贵高原一颗升起的明珠。分拣、清洗、包装、打冷,威宁的蔬果从基地启航,直达粤港澳大湾区的百姓餐桌,经云南河口销往东南亚各国。
  ——,这是毕节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12名毕节市委常委或副市长任组长,分别领衔推进食用菌、牛羊、茶叶等12个优势产业和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到年实现发展万亩马铃薯、万头畜、万亩特色经果林、万亩蔬菜、万亩中药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高质量发展让乌蒙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12.5万,这是毕节今年即将脱贫的人数。
  毕节地处乌蒙山区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直到年,该地区多万人口中,竟仍有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面高达74.5%。
  *的十八大以来,毕节的脱贫攻坚进入快车道。仅剩的12.5万贫困人口,是最后的“硬骨头”。一产带动二产,二产促进三产,万亩茶园香飘四方,百里杜鹃游人如织。“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多产业开花,毕节人正奋力奔跑,激发内生动力,撕掉千年贫困的标签。
  跑了十几年一线的人民日报“老记者”汪志球对此感受深刻,他在文章中写道:“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的现状,更振奋了农民的精气神。”
  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而今的毕节,处处是传奇。
  科教扶智:久久为功拔掉“穷根”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唱歌的小姑娘是在毕节董地中学七年级学生*。一年前,她辍学离家务工。乡里得知后迅速派出劝返小组连夜奔赴外地“千里劝学”。当看到她正在弥漫着油漆味的厂房里弯腰劳作时,老师心疼地落下眼泪。
  “是老师的坚持与教导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如今,小*继续在学校追逐自己的梦想,她说这首《少年中国说》让她深感自强不息的奋斗力量。

位于崇山之间的毕节董地中学。人民网王钦摄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董地乡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长期坚持“双线包保”——行*线由*府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劝说思想不积极的家长;教育线由教师负责孩子教育。双线沟通构成“精准滴灌”的扶智管道。
  如今董地乡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四类人员全覆盖,实现应助尽助;建立了教育保障管理台账,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俯瞰毕节全市,整体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18%。毕节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80年代却是另一番景象。彼时繁忙的东南沿海地区正编织经济腾飞的蓝图,而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近万人口中一半是文盲、半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年。
  教育资源匮乏、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交通道路不畅……一道道峻岭拦住了求学的心,也阻住了毕节乘风腾飞的翅膀。
  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希望在教育。要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毕节憋足了劲,狠下了心,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当地利用多项改革、多重*策叠加,走出一条“穷财*办大教育”的快速发展之路。
  娃娃们抓智,大人们也要抓智。年毕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一年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这让毕节人认识到没有第一流的农民,就没有第一流的农业,更没有摆脱贫困的出路。
  “要拔除头脑中的‘穷根’!”农民夜校、农业技术培训班如火如荼兴办起来。毕节人不甘于祖祖辈辈“白丁”的命运,长满茧子的双手捧起书本,丰富的人力资源逐渐转化为优质的人才资源。
  “潘学*,盼学*!”这是赫章李富贵逢人必说的口头禅。原本是贫困户的李富贵在潘学*指导下,建设核桃采穗圃,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上。
  潘学*是谁?还得从6年说起。彼时“纳威赫”之一的赫章县迎来了一支“点果成金”的科技团队——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率先与该县合作开展核桃技术攻关与研发,一干就是十余年。
  “以校农结合带动科技引智、教育扶智,达到产业发展、百姓增收目的。”潘学*表示,“赫章属于乌蒙山区果树资源的核心分布区,核桃资源丰富,培植优良品种,可以解决多年来百姓们‘守着饭碗饿肚子’的问题。”
  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帮着农户赚。这支“核桃队”培植优良品种、培训当地农户,先后有数百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地方,将新技术以示范点形式推广,扭转老百姓“靠天吃饭,不愿花力气”的旧有种植观念。
  十几年间,赫章核桃年产值大幅提高,种植户年人均增收0元,森林覆盖率提高30个百分点,一棵棵核桃树成了村民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潘核桃”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发掘毕节当地产业优势,和当地人一起,让“摇钱树”不断长出累累硕果。
  久久为功拔“穷根”。“扶智”与“扶志”,是毕节“拔穷根”必须迈过去的坎。从收入提升的“物质脱贫”,到提升教育和技能水平的“素质脱贫”,随着各年龄段人口素质共同提高,毕节正实现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强区的喜人转变。
  如今毕节脱贫路上科技与教育的“双翅”正直冲云霄,毕节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
  民生聚力:迈向大道康庄的幸福路

“幸福奶奶”张正英。人民网涂敏摄午后阳光洒在院落苗圃的格桑花瓣上。住在幸福二村的张正英老人已是耄耋之年,脸上洋溢着花儿般和蔼幸福的笑容。
  这里是恒大集团在凤山乡店子村援建的移民新村。每家80平方米的新房子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每户配套修建2个大棚以解决村民就业收入。时值圣女果成熟季,硕果压弯枝条,又是丰收时节。
  易地搬迁,搬进幸福新天地——
  年5月,贵州全省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结合小城镇及园区建设,对居住在深石山区、生态功能区、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万贫困农户实施搬迁。
  扶贫生态移民目的就是把贫困农户迁移到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相对较好的地方建点安置,*府配置生产资源,提供就业岗位,新建移民住房,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致富难、吃水难、住房难等难题。

凤山乡店子村“幸福二村”是一处易地搬迁小区。人民网涂敏摄如今农民住了几代的茅草房变身漂亮的黔西北民居,产业扶持、易地搬迁、吸纳就业、发展教育、实施创业和特困人群生活保障等一揽子综合扶贫措施,正帮助毕节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贵州的搬迁规模搬迁人口多万,可谓创造了人类扶贫历史上的奇迹。如今贵州省易地搬迁任务已大致完成,做好“后半篇文章”影响更为深远。
  医疗保障,织密民生健康网——
  干净、整洁、卫生,是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沙子村的卫生室给人的第一印象。诊断室、药房、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四室分开;干净整洁的货柜上贴着“肠胃用药”“儿科用药”等标签,各科常备药物一应俱全。
  观风海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钱光雪介绍,该镇14个村均配有卫生室(院),每室(院)配备2名执乡村医生资格证的医生。
  “建筑面积从60平方米扩增到平方米,配有电子理疗灯、紫外线消*灯等,不再需要纯人工执行室内消*;药品从原来的90多种增加到多种,完全满足常见疾病。”钱光雪介绍。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村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看病报销,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村民再不用担心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社会治理,激发公众参与新活力——
  “老板,我想用积分换些日用品。”位于毕节大方县城东的店子社区的积分超市,村民时常带着卫生文明户等各类评比中获得的积分来兑换日常所需。
  近年来,店子社区*总支积极领办创办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猕猴桃、冬荪、大棚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建立积分超市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不仅如此,当地创新“五到户”微治理模式,推行“警务两会+十户联防”社会治理模式,激发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源源动力。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基层*法综治组织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店子村负责人介绍称。
  “小水窖,同心建,统一战线来支援,人背马驮看不见,山乡处处涌清泉……”年,赫章县遭遇大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派筹集资金0万元,援建口小水窖,解决了10万百姓饮水问题。
  近年来,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实施“同心工程”——通过实施“博爱行”“烛光行动”“思源工程”“彩虹行动”等一系列项目落地生根,为毕节试验区,民生改造工程提供强大助力。
  易地搬迁、医疗保障、社会治理……多维度脱贫攻坚措施形成可喜的“聚变效应”,让毕节百姓感受到浓浓的“幸福滋味”。为民谋利,解民之忧,民生*策凝聚强大合力让毕节人的生活更加红火,日子更有奔头。
  从“五子登科”到“新五子再登科”,毕节奋力越过脱贫路上的“娄山关”。
  年5月,习近平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
  年7月,习近平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高度上,‘新五子登科’更具统领性与指导性,对未来推动毕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说。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慎看来,毕节的改革发展模式值得与其他国家分享,对国际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年8月7日上午,贵州省委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把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作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关键举措。
  新毕节,宏图起。
  随着“十三五”规划迎来圆满收官,毕节将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科学描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乘“互联网+”东风而起,毕节经济发展、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等领域活力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天悬明月,风雷磅礴,走出千百年贫困的毕节必将迎来振翅高飞的璀璨明天。

来源人民网

记者潘健何晶茹李瑞桥

申亚欣王钦宋子节王捷

编辑刘思博

编审田旻佳李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